组织体育赛事属于商标分类中的第41类4105群组。据路标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48件商标注册了组织体育赛事的业务。在注册过程中,除了主要的体育赛事组织外,还有其他一些小项类别备受关注。

例如,选择注册组织体育比赛类商标的占比率为6.25%,群组号为4102;选择注册电视节目制作、新闻记者服务、组织娱乐竞赛、提供并管理游乐设施、提供体育运动比赛等类别的商标也各有两件,占比率为4.17%,群组号均为4105。还有选择注册音乐演出、教育信息等类别的商标,占比率同样为4.17%。

体育俱乐部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器械健身、健身课程、销售定型包装食品、饮料等常规业务外,还包括商业演出、舞台策划、舞蹈编排等。职业体育俱乐部通常会雇用或租用职业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表演,以此赚取利润或为企业宣传、广告。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也曾存在过类似的体育俱乐部和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城市和全国都成立过国防体育俱乐部,开展如射击、摩托车、划船等活动。这些俱乐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家或股份公司的支持。而在学校层面,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也会在业余的体育俱乐部参与运动训练,有机会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著名运动员。

关于经营对体育俱乐部的重要性,尽管在体坛职业化改革尚未完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俱乐部仍需依靠当地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来确保生存环境。部门提供的帮助只是权宜之计。职业体育俱乐部应以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的企业模式为主,向体育迷提供赛事及相关产品。对于经营者来说,不应过度依赖的扶持和保护。随着中国的体育职业化改革进程不断前进,体育市场中的各种偏差终将被校正。职业俱乐部必须适应改革深化的步伐,不断壮大和发展自身实力。近年来,一些国外俱乐部的不同命运也让人感慨万分。有些俱乐部通过新建球场带动商业地产开发、控制薪资降低运营成本等举措实现了复苏和发展。因此经营方式至关重要,否则即使是百年老店也难以避免关张的命运。在职业体坛中,“救世主”并不存在,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身努力。关于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等体育赛事的分类和举办规定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办赛仍须给予批准,符合相关政策和规定方可举办活动或比赛。